一家大型汽機車零組件制造商去年開始實施人才管理措施,今年年中首次進行人才的評量。 該公司探用“續效一潛能矩陣”(或稱“人才九宮格”)這 項人才區隔的工具,目的是要找出或發掘高績效與高潛能的員工。
然而,在人才發展委員會中,他們面臨了障礙:要定義績效容易,但是如何衡量潛能呢?未來還沒有發生,如何能夠預測員工未來足以勝任更高或不同的職務?委員會中,大家的看法迥異,導致接班人選的決議遲遲不決。
2012年,波士頓顧問公司(BCG)在一項研究報告中指出,企業面臨的動蕩越來越頻繁劇烈,30年來經濟動蕩最嚴重的季度,有二分之一發生在最近十年,像是2000~2003年的網路泡沫破滅,以及2007~ 2010年的金融風暴。
其次,企業動蕩持續的時間比以前都來得更長,近年來所發生的最嚴重經濟動蕩,持續的時間大約是3前的4倍。
此外,在過去十年間,信息、金融、能源,以及非日常生活消費品,都是變動最激烈的產業。
BCG在分析橫跨各產業的公司后,發展出一項評估企業適應力的“適應優勢指標”(Adaptive Advantage Index),主張在經濟動蕩之下,企業所需的新競爭優勢,就是適應優勢。
整體而言,具有高度適應力的企業,往往能夠學習和調整得比對手更快、更好和更有效益,包括:迪士尼 (Disney) 、聯合利華(Unilevel)、寶潔(P&G)、麥當勞(McDonald)、通用電氣(GE)、亞馬遜(Amazon)、 谷歌(Google)等知名企業。盡管如此,上述的個案公司在2008~2010年間,亦受到大環境經濟變動影響,經歷了嚴重的衰退。
企業未來處境
多變、不定、復雜、模糊
近五年來,陸績有企業戰略和戰略領導的學者開始借用【VUCA】這個縮寫字,來解釋或證明未來企業所面臨的環境。
【VUCA】源自于美國的戰爭學院,描述美國自冷戰后所面臨的多邊世界關系,變得更為“多變 (volatile) 、 “不確定”(uncertain) 、 “復雜”(complex)和“模糊”(ambiguous) 。
不過,VUCA這個英文縮寫字一直要到199代末期,特別是2001年發生911事件之后,才被正式大量地使用。
V(多變):環境的變動快速,但是改變卻很難預測,或者沒有歷史可循的模式。
U(不確定):發生大爆發式的環境變動頻率高,而且很難用過去的經驗去預測未來,因此想要去思索未來將會有什么變化,并為此提前做好準備,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。
C(復雜):造成環境變動的原因,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,多到令人難以理解。
A(模糊):環境變動的成因不明,是誰造成?如何造成?何時形成?在哪里發生?變動的本質不明確、 也很難査明。
綜合而言,VUCA的環境特征就是,我們很難了解變動發生的原因和發展趨勢,而且一旦針對變動采取行動后,我們又很難預測行動方案是否正確,更不要說方案執行的效益。
我把這種混和動蕩、不確定、復雜和模糊的狀況與情境,稱為“無常” ,因此符合VUCA特征的環境,就是一種無常的環境。
好奇心&主動學習
因應無常的環境
由于環境變化無常,根本無法'預測企業幾年后需要具備哪種核心能力,又該用什么策略來達成營運目標?因此,BCG認為,問題并不是企業現在具備哪些核心能力或競爭戰略,而是企業是否能夠在無常的環境中具有“適應優勢”。
同樣地,就員工而言,問題不是他們現在的績效表現如何,或是他們現在擁有哪些知識和技能,而是他們是否具有快速學習新技能和適應新環境的潛力,也就是所謂的“學習敏捷力”。
學習敏捷力包括學習的“心態”和“方法”。
01
學習心態
判斷員工是否具有潛能有兩個標準: 好奇心與主動性。
擁有高度好奇心的員工,對于學習這件事展現了高度興趣,喜歡體驗新的事物與學習新的技能,對于無常的情境抱持開放的態度。
主動學習的員工則有不斷進歩的意識,完成一個目標,再設立一個新目標,不滿足于現狀,所以不需要等待主管要求或工作需要,自發性地學習廣泛的知識和技能,同時,他們也會從錯誤中體悟和學習新的經驗,以因應未來的需要。
學習方法
02
具有學習敏捷力的員工,除了自學之 外,最重要的是會善用“社會學習”的方式來學習。 他們在設定了學習榜樣之后,會透過觀察,模仿、學習這些榜樣的言行舉止、待人處事和領導方式,并經由互動與交流,開放地接受他人給予的改善意見,籍此修正與精進個人學習的結果。
企業和員工未來要面對的是一種無常的環境,動蕩復雜又不易預測,現在擁有的知識無法完全依賴,未來需要何種技能也很難推測。因此,面對無常的環境,唯有學習者生存,所以具備學習敏捷力的員工,就是高潛能的員工。
本文出處:臺灣《經理人》雜志,作者簡介:林文政,國立中央大學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